初夏的红面山,绵绵丘峦绿竹扬波、葱茏吐翠;竹柳迷宫观光区、徒步露营区、垂钓场等处处能见到前来“打卡”的游客。山脚下的民居,整齐坐落于村主干道两侧,户户门前皆风景、院内藏景致……
盂县秀水镇泥河村,这个被人们称为“森林村”的村庄,远不止有迷人风光的一面。近年来,这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解题思路,充分结合自己立地条件,解锁乡村治理新模式,培育绿色循环产业,开展人居环境整改治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眼下,泥河村正手握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金名片”乘势而上,在好风景里孕育新发展,努力为村里贴上一个个新“标签”。
5月25日,泥河村网格员祁晶一上班就挎起布包、水壶,骑上电动车,开始了当天的入户工作。“我们网格员是一天坐班、一天入户交替进行。入户走访时,我们不光要及时把各类政策宣传到位,还要收集百姓的意见建议、处理群众需要代办的事项。”祁晶说。
乡村治,百姓安,事业兴。推进网格员入户走访,只是泥河村探索乡村善治之路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泥河村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治理,把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党建引领的“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以政治强引领、法治强保障、德治强教化、自治强活力、智治强支撑奋力探索乡村治理“泥河样本”,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规范村级权力运行、公开各类事项办理流程,是泥河村乡村治理的切入点。在村口的红面山生态文化广场上,泥河村梳理确定的村级权力清单、各类事项办理流程以“图表+漫画”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些图表、漫画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让群众对办理事项所需要的资料及流程一目了然。“敞开了‘大门’,就堵住了‘后门’。这小小的流程图把村干部的权力‘晒’在了阳光下,不仅杜绝了‘微权力’任性,也让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现在,村干部既明确了该干什么,又知道了该怎么干,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群众全程监督,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泥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秋明深有感触地说。
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巾帼卫生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共同组成的“一约五会”机制也推动着泥河村乡村治理越来越规范。“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人情往来没负担,少了人情债,更多了人情味。谁家有红白事,都在村里的移风易俗大厅操办,各项条件不比酒店差,省钱又热闹。”泥河村村民霍双义说。
这段时间,村民张春秀和工友李锁财每天一大早就会去上班,他们工作的地点是本村连片种植的竹柳林,“除草、修枝,每年夏秋季节的活儿不少咧”。像张春秀、李锁财一样有了这份“家门口”工作的还有20多人,这还得从村里引进山西秀河种植有限公司说起。
站在村里的一片竹柳林中,李秋明抚摸着一棵棵已有碗口粗的竹柳树,思绪回到了几年前。以前,泥河村有村办煤矿,不少村民在煤矿工作。前些年,随着煤炭企业的整合关停,村里就业机会减少、发展动力不足,再加上长期的煤炭开采破坏了村里的环境,村子的发展一度停滞了。“道路破烂不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李秋明说起那几年村民的生活环境直摇头,“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住在村里的老人和妇女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
转型势在必行。发展何种产业、引进什么企业,成了当时摆在泥河村村支“两委”班子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俺村有1000多口人、人均1亩地,家家户户靠种玉米实在很难增收致富。况且在村里居住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体力也渐渐跟不上了。”李秋明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秋明和时任泥河村村委会主任的李林才结识了山西秀河种植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亚旭。得知公司想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竹柳,他们就多次和王亚旭洽谈,争取把公司引进村里。2017年,公司考察多次后,决定流转村里1200多亩土地种植竹柳。
如今,在泥河村,郁郁葱葱的竹柳林如同在山间铺展开的一幅清新图画。“树干如竹、枝叶如柳的竹柳成材需要,是我们增收的希望。”在田间忙活的泥河村村民姜昌营笑着说,“这几年,我们把土地流转给了公司,每年的流转费和种玉米的收益差不多。我还在竹柳种植基地打工,守家在地每年还能挣1万多元。村里的转型路走对了。”
经过5年的发展,竹柳种植基地慢慢的开始对外销售绿化苗木。“按照标准,每亩地种植竹柳约300株。我们采取了高密度种植模式,竹柳苗生长2年后,部分竹柳可当作绿化苗木销售。”王亚旭介绍,“剩下的竹柳再长六七年,就可以采伐了。下一步,公司计划延伸产业链条,尝试发展竹柳深加工。”
一棵棵笔直的竹柳树,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点“绿”成金的希望,而且吸引了一批批游客。从春到秋,成片的竹柳林中,总能看到游客嬉戏、拍照的身影。“竹柳林成了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不少市民前来‘打卡’,还有人在林子里直播呢。”泥河村村民王文平自豪地说。
清晨的村中心小游园热闹非凡:广场舞队伍整齐集结,伴着动感的舞曲活力开跳;几名晋剧票友伴着简易的伴奏哼唱《下河东》选段;村环卫队的卫生员三两配合,修剪小游园周围的花草树木。“村里环境慢慢的变好,村民活动的场地也慢慢变得多。天气暖和了,每天清晨、傍晚,村中心小游园和村口的红面山生态文化广场上可红火了。”村民李未双说。
多年前,由于离县城较近、人员流动大,外加村子紧临运煤专线,泥河村可不是现在的样子,“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真实写照。村里环境大变样,是2018年秀水镇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后,泥河村干群一心、苦心经营的结果。“从那时起,我们村就和附近的秦村、上南庄村、下南庄村等村被列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示范片。让村民住在村里赛过城里,就是我们高标准推进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初衷。道路提质工程、污水治理、旱厕改造、垃圾处理、院墙粉刷、亮化工程等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项目逐个提上了日程。”李秋明介绍。
一段时间的突击“美颜”,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了下来:积存多年的“四堆”不见了,污水管网实现了全覆盖,旱厕也干净了……“实现村容洁净只是第一步,长效保持才是关键。”李秋明说,“这几年,我们不仅积极推行‘垃圾不落地’,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还成立了巾帼卫生评议会定期评选‘美丽庭院’、星级卫生户。现在,村民享受到了环境整改治理带来的红利,个个成了村容村貌的守护者,村里不仅‘外在美’而且‘内涵美’。”
让乡村美景串珠成链,还离不开泥河村联合附近几个村开展的美丽景观连片打造。李秋明指着村口的红面山生态文化广场说:“这个广场是201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由俺们村和上南庄村、下南庄村共同修建的。现在,这儿算是俺们盂县的‘网红’广场。广场占地50余亩,呈扇形结构,位于3个村村口的交汇处,花草廊带、健身步道、滨河水系、道德长廊、廉政文化园等处处有看头、有转头。傍晚灯光观赏带亮起,广场的夜景也不错。”
红面山景区、成片的竹柳林、别致的小游园、红面山生态文化广场……串珠成链的乡村景观,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泥河村增添了人气。“如今,村庄和景区几乎融为一体了,游客进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泥河村党员李宝瑞感慨地说。(郭鑫璐)
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能体验最佳浏览效果